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注释及翻译
5000言
首页
发现
随机
图书
ChatGpt
公众号:5000言
搜索
登录 注册
收藏
评论
资料
订单
历史记录
收藏
评论
资料
订单
历史记录
公众号:5000言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全文
简介
孔子
目录
视频
人物
名句
书评
儒学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主页 > 论语 > 泰伯篇 >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刚毅。
【翻译】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解读】
使命,任重而道远
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
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细品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元芳,你怎么看?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
最早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道纪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论语里提到士的地方不少。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凌飞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有点悲观啊天空之城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正道光明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这个比喻形象,想在前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往往就是愈加浮夸新颂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配不上,他们是为了钱新颂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老师战士医生科技人员的身份确实不配成为士,但还要看他们的新颂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这个年代为人师表救死扶伤为国献身的人我不否认有,但是很少Dr.D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前者你好他好大家好,后者你好我好大家好。表虽雷同,本却有Dr.D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周期而已,现在不就是爬也不想爬,会有人出来踢两脚的。5000言514383334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再无士!diana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好意思,点错了,点了个反对~~~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这个比喻起飞了阿菠萝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子曰:柴也愚,参也鲁。阿菠萝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士本来就弘毅,没有不可以不的问题。任无所谓重不重,为仁由阿菠萝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能说是骗子,走偏而已。苹果树下的毛毛虫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一个懂自身修养的人不应该说出这话,古人道德之高,是经过长鸿鹄九德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博学而刚毅,任重而道远,行仁为己任,直到死去,责任重大而咏而归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本章的【解读】是一篇好文章。澄怩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大兴士之讲学之风,此小小的太阳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对我非常有用轶想天开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值得认真体会。个人理解为强大而坚定。不强大,意愿再轶想天开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相对于孔子脚踩实地,曾子、孟子荀子就是踮着脚了,再往后汉MandyLee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那为什么要脱离实际呢?曾子给我们讲的这些话,不就是让我们xxx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在你这种人的脑袋里,封建余毒的思想根深蒂固,竖子不足与议a'ゞ暖心"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看来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早已是天朝2000年前玩剩下的东东,而且球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读夫子,感觉是豁达辽阔,莽莽苍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所老兄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晚辈有礼了鱼尾巴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最理想的状态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一点贡献的过程中,顺便还好心情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赞,符合实际的回答神奇秀儿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当然了,,多数一般都是这样。少数的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我的理想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最后一句中的曾申,应为曾参。你这可能是手误,打错字了我的理想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这四个字只是半句,不过单从这个词来说,确有一定意义。个人风之萧萧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每天默念一边。彷徨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仁」的内涵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ken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鹤山诚汇包装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那时的“不可以”,现在也翻译为“不可以”??????雲飛羽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一向佩服和欣赏尊敬曾子凡凡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那你配吗?!!!james.wan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一个”仁“字重逾千钧。此所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仁人志士“厚德载物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做事先立志!溪碎的心情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任重道远,千古名句匪犯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相反,为人师表的老师,守护边疆的战士,救死扶伤的医生,为匪犯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你所谓的士人又对国家做出多大贡献的,不过是三妻四妾,朱门浑身仙女味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解读的信达雅,让我再一次受到精神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稳如泰山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脱离实际而空想治国,误国而已。能踩进烂泥里,投身实业、科队长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此生若能跟这样的人做事,死而无憾。YEAH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是忠恕啊全新时代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一点也不矛盾哦大可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没舍身的意思吧, 终生行仁。秋水长天 评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为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本站内容已人工精校,如仍有错误或遗漏之处,可留言反馈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手机扫码访问
×
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
登录5000言
+86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未注册过5000言的手机号, 我们将自动帮你注册账号
登录5000言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
注 册
登 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原文解释翻译-论语名句-国学梦
传播国学经典养育华夏儿女
搜索一下
手机版
首页
国学经典
古诗
诗词名句
诗人
成语大全
四书五经
四大名著
千字文
论语
周易
大学
中庸
唐诗
周易起名
论语名句
当前位置:国学梦 > 国学经典 > 经部 > 四书五经 > 论语 > 论语名句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原文解释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关键词:论语,泰伯第八
解释翻译[挑错/完善]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这是曾子评价什么人才能称作士人,士人还没到达君子的境界,士人是在求学的人,读书人。『士人不可以不弘毅』,这个「弘」是讲广大,这是见识学问要广大。「毅」,根据包咸的批注说是「强而能决断」这叫毅,刚毅、坚强,能够决断。决断什么?断掉自私自利,断掉名闻利养,断掉五欲六尘,断掉贪瞋痴慢,你才能够刚毅。有那些东西绑着我们,刚毅不起来。所以《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讲毅。所以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什么?『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而道路却很遥远。什么样的责任重大?这里告诉我们,『仁以为己任』,以行仁做为自己的任务、自己的使命,所以「重」。行仁这个使命是最重大的,不仅自己行仁,还要向社会推广仁道,让大众一起行仁。『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大的使命我们一直要肩负着,一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这个「已」就是停止,所以这个是遥远,一生的投入。
我们现在立志走这个圣贤道路,希望什么?也像曾子这里讲到的,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这一生也选择定了,真的没有任何的这些其它的考虑,就是一心一意来弘扬圣贤教育,尤其是佛法,还有儒家。而弘扬最重要的,自己行仁。自己要是没做到,那个弘扬很有限,仅是皮毛,不可能深入。所以「弘毅」第一表现就在于自己力行仁道,断恶修善,对圣贤教诲做到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你弘毅的表现。
这章每每读起来,总感觉到一股正气生起来。曾子讲这个话,之所以有这种感染力,因为他本人做到了,他教导我们也像他一样去做。这个『弘』是讲自己见识学问一定要广大,这是从好学中得来。真正好学是天天不间断,时时刻刻都不间断,绝对不会堕自己青云之志,志在圣贤。不管是在通达的时候,还是在穷困的时候,志向都不改,这是讲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这个『毅』就是讲自强不息,哪怕是普天下之人都不去行仁道,我还是要坚持,这就是毅力。他之所以有这分坚持,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使命感,他负起重大的责任、任务。什么任务?在天下推行仁道,弘扬圣贤教育,而这条路很遥远,一生要坚持,所以这里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是真正一个士人他所做的事业。
在古代一般人都有四类工作,所谓是士农工商。士就是讲读书人,士人;农是农民;工是这些工人、工匠;商是商人。那农工商都属于生产营利的人,而唯独士人不生产,那他做什么?他的事业就是全力在学道。学好了,他就去弘道,这是他的志向。所以这种人,在社会上最受尊重,他不为名、不为利,就一个目标,志于道,他自己修德立身,为世间人做好榜样,他的工作就是教学,把圣贤的道理教给大家,他做老师的,所以人们尊重他。他做老师,他也不收学费,天天教学教得很辛苦,一天上好几个钟点课,一分钱学费不收,全是义务。有想学的心的那些人,他们自己自动聚集,士人也不会去招生,因为圣贤的学问是师道,师道有它的尊严,就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不会去招生,你不请他他自己去教,不会这样做。只有你来求学,你有求学的心,你才能学得到;你没有求学的心,我怎么样去教,教不进去。学者要有诚敬心,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就是师道。
士人他不收任何学费,也不要出名,也不要利养。有的人是富家子弟,家里有条件,他还能供养一下老师。如果是没有条件,家里贫寒的,老师不仅不收他的学费,甚至会倒贴帮补他。因此,老师真正受世人敬仰。他这个德行做出来,不做出来怎么可能服人?所以古代士农工商,把士人排在第一位,跟现在不同。现在最尊重什么?有钱人,商人有钱,现在是倒过来了,商摆在第一位,过去商摆在最后,不一样。说老实话,现在真正的士人也没有了,上哪找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真有这样的人,自然大家尊重他,肯定会把他推到第一位,现在没有了。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他们都是要工资的,而且真的都要钱、都讲钱。我过去在大学里教书,也受了这种污染,出去一堂课讲一个小时,他们至少给我六千块钱,我才愿意干。你看这都是卖了,士人都变成商人,所以不受人尊重,这也没话说。现在?放下了。把那个工作辞掉,真正来学一下做士人,所以教学一分钱不收。我也不要钱,钱已经对我没什么用处了,我连银行账户都关掉了,没用。我跟恩师学习经教,因为我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跟着恩师当然也没办法给缴学费,恩师也不需要。甚至老人家有时候还给我一个红包,让我有点零用钱,还帮补我。
现在做这个工作,还真有点像士人的工作了,以仁为己任,也是立志死而后已。一日不死,一日不休,天天就干这个,干得很来劲。天天,你看现在每个晚上两小时,逢二、四、六、日再加两小时,一天两到四小时讲课。在以前大学没这么多课程,我一个礼拜就上六个小时课。过去在大学里面很自在,礼拜六、礼拜天那肯定是放假,一个星期上两堂课,每堂三个小时,上完了,你爱上哪上哪。还有寒暑假,寒暑假加起来有三个月。那工资也不错,工资很高,而且可以到处旅游,我参加很多学术会议,那都是公家给钱。现在,真的是跟过去没得比。现在是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星期六、星期天还特别忙,上四个小时课,又没有钱。人家看你这是何苦来?这是什么?人各有志!过去虽然是在大学教书,不能称为士人,没有资格叫士人。你看士人这里讲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才叫士人。现在有点像个士人的样子,在学着做士人了。所以心里面很欢喜,真正有点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味道。
生活现在也很简单,每天吃两顿饭,都是早餐自己做,午餐是协会供给,晚餐也就不吃了,因为往往是晚上都要上课,也没工夫吃饭,也用不着吃饭,慢慢习惯了就断掉了。虽然生活很简单,住的很小的一个套间,天天生活是特别有规律。不规律不行,你得赶着那个时间点,天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是不觉得枯燥、不觉得乏味。为什么?浅尝到一点法喜。夫子讲的乐在其中,颜子的不改其乐,真有点体会了。这种体验,觉得那种快乐,真的超过世间的名闻利养带来了快乐,那简直是不能比。名闻利养的享受那只能叫刺激,带给你的是让你有一种虚荣的感觉。但是学习圣贤教育里头得到内心的充实、喜悦,完全不一样,味道不同。两种味道比起来,那真是古人讲的「世味哪有法味浓」!真正尝到这个味道,真的不会停止了,叫欲罢不能,停不下来了。那肯定我们想到,这样下去死而后已是必然的,不到死都不会停。
就像我们恩师一样,你看他干了五十多年,从学佛,二十六岁学佛,到明年整整六十,一个甲子,他还是乐此不疲,天天也上课,现在八十四高龄,天天上课不断。有时候我们做弟子的会劝导他,老人家别太累了,可以歇一天讲一天。「不行,这是我快乐的源泉!」停不下来,真正是死而后已。这个死而后已,不是说他觉得很苦,忍着那个苦一直到死为止,不是,他乐!他乐,他才能够做到长时的、长期的坚持。如果没有这种乐,那要坚持确实是不容易。所以,以仁为己任这个乐,不是世间人可以能够体会到的,而你真正得到这个乐,你就不会停止。
曾子本身给我们做个好样子,雪公在《讲要》里面就提到他一生行孝道。这是前面一章《论语》就讲到了,本篇里面的第三章,他对弟子们讲,「启予足,启予手」。他是临终之前让弟子们把棉被打开,看看我的手脚、全身完好无缺,这是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得来的,一辈子行孝道,真正做到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所以他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临终的时候才说「免夫」,免就是说以后可以免了,不用再做了,到了生命的尽头,死而后已,这是他行孝一生。
曾子也是非常讲礼的,在生死关头也丝毫不失礼。记载里面就讲到他在病重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季孙子为了表示对曾子的敬意,你看大夫们都很敬重曾子,前面一章,第四章,孟敬子去探望他,季孙子也问候他,给他送来一张大夫专用的竹席。曾子他不是大夫,按礼来讲,他不能够用大夫专用的竹席,这是违礼的。可是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人家给他铺上,他睡在上面,结果被他的一个侍童看到了,指着这个席子问他的学生,「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怎么这么光泽、华美!」他的学生就讲,「你别说别说」,想瞒着老师,因为这个竹席肯定是比较舒服,做学生的想让重病的老师睡得好一点。结果那学生想制止侍童这样讲,还是被曾子听到了。曾子听了之后非常吃惊,说「这个席子是季孙赐给我的,但是它是大夫用的席子,我现在要把它换下来。我现在已经坐不起来了,没有力气换席子了。」于是他就让儿子帮他换席子,他儿子对他说,「父亲,您病情这么重了,身子不便移动,等明天天亮了再换吧!」曾子对儿子说,「你爱我不如侍童!君子爱人是用德,小人爱人才只顾眼前的舒服,赶快把这个席子给我换下来,让我能够守礼而终,就足够了」。他儿子只好遵照父亲的指令,给他换去了席子。结果把曾子抱起来,换好了,准备要让他躺下去,没等身子躺稳,曾子已经去世了。你看,在临终的时候还守礼。最后他是没有违反礼,他走也走得安详,这真的叫死而后已,一生做到了仁,做到了孝,做到了礼。所以他老人家讲这句话,自己是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来了,感动力就强,让我们看了之后,就让我们生起效法的心,生起浩然正气。
现在士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了,到哪里找?打灯笼都找不到,与其希望别人做士人,不如自己做,自己真正要做到以仁为己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要有使命感。我在二000年,我还在美国教书的时候,跟母亲从美国飞到新加坡,拜访恩师上人。老人家见到我来很欢喜,在他的小寮房,在那个小圆桌上,那圆桌只能坐三个人,很小,请我们(我和母亲)吃汤面,晚餐是汤面,他不吃晚餐,陪着我喝水。我们俩就吃汤面,那汤面是很稀的,就是非常清淡的晚餐。之后大家一起聊天,我向恩师请问,我是抓住时机赶快请教,我问老人家,我简单的报告了一下我的近况,「现在博士毕业了,在美国大学教书,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恩师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话,说「要有使命感」,二000年说的这个话,十年前,印象非常深刻。
什么使命?「仁以为己任」,要有这个使命感!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来做这个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自己成就,还要弘扬圣教,帮助社会大众一起成就,那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立志。这个「弘」,我们也可以解释为弘大的志愿。正如佛法里讲的,菩萨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我们修学的推动力;第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因为有立志,所以断烦恼就天天不间断。每天我们就做反省、改过的功夫,天天不离圣贤的教诲。在我跟恩师认识十多年来,真的基本都做到天天不离经教。虽然不离经教,还是很多烦恼习气。要是离了经教,那真的就不是人了,自己都已经没法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那是在古代的社会,还比较清净,没那么多污染。现在是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我真正是有很深的感受。
这一段时间来,读圣贤书,深入经教,天天听经,进步比较快。好了,有一段时间停下来了,可能会很忙,或者种种原因,听得少了,立刻就掉价了,那退步,比原来的起点还差。然后要重新用圣教洗刷自己的这些过失,改过、忏悔,再慢慢上来。这修学是进进退退。为什么进进退退?因为这个力度不够,到现在我还深感觉到这一点,现在我基本上一天有十个小时不离圣教。就拿今天来讲,我讲课就四个小时,还有听我们恩师两个小时,这就六个小时;完了自己还读经,我读《无量寿经》一小时;还拜佛,基本拜一个小时,你看这就八个小时了;然后还备课,备课得有四个小时,十二个小时,这样干,还勉强能够看看自己的样子,不至于面目全非。现在这样专职干,还是有习气,不能够完全克服,念头里头。虽然说身体不造作恶业,口里也不说那些恶语了,我除了讲课以外,其它时间基本不讲话,恶行、恶言基本断了,恶念还有,贪瞋痴慢疑等等的这些恶念降伏不住。所以你看没有大剂量的熏习,成就不容易!恶念一起来的时候,立刻就要把它对治,放下。但我相信这样功夫用得久了,虽然自己业障习气重,还是能够有一天把这些习气降伏住。先断恶念、执着,最后把分别断掉,妄想也断了,你就成就了,你就是圣人了。所以这个讲毅力,弘讲的是志向。毅是真正锲而不舍,在修学的当中,起起伏伏,但是不退心、不气馁,屡战屡败,还要屡败屡战,降伏自己的习气,就好像跟千万敌人做斗争一样,你要不战胜它,就被它战胜。格物的功夫,格就是格斗,跟自己物欲、烦恼、习气格斗,把这些念头格除尽了,我们的心地才恢复纯净纯善。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弘毅二字甚妙,横广竖深,横竖皆不思议」。蕅益大师赞叹曾子用这两个字,弘毅。弘是讲弘大,弘大是讲在横面上的、空间上的。广,广是广大无边,横遍十方。竖是讲时间上的,竖深,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深讲到念念不离圣教,念念好善好德,这是跟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里面的深心是一个意思。深心就是好善好德。「横竖皆不思议」,这不思议是无边的、无际的,涵盖整个宇宙一切时空。这讲我们的志向广大,修行功深。下面又说「但死而后已四字,甚陋」,蕅益大师评价得很中肯,赞叹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个讲得好,但是「死而后已」讲得就不够那么好了。这是因为曾子所学有局限性,他学的是世间的学问。世间学问到他这种地步,可以说很圆满了。这世间只讲一世,从生到死而已,所以他只讲死而后已。已,就是停止了。那实际上死还不是已,死了还没停止,这一生死了,还有来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都不已,这才是真正的弘毅。
所以菩萨四弘誓愿,发的愿,那可不是一生一世,是尽未来际,无量无边劫都是这个誓愿。刚才讲到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讲到修行的功深;「众生无边誓愿度」,是讲的志向之广大;「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也是讲弘,所以学问、见识要弘大;「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也是讲毅。四弘誓愿头两句和后两句,各讲一个弘毅。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是佛,中国人讲圣,圣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圣是出世间大圣。尽未来劫,不成圣道那我不罢休,这个叫做弘毅。所以哪是死了以后就停了?这四个字用得不好。蕅益大师在这里把这个意思往上提升,所以佛法帮助儒家提升。
他讲「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死而不已」,所以曾子还没到孔子的境界。孔子能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他没有真正体会。什么道?这个道就是自性真如之道,《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是知道不生不灭的本体了,这个本体就是我们的性,灵性不灭。我们的肉体会死,肉体是一个暂时的,也不是自己,身体不是我,它只能说是我所有,像一件衣服一样,它老了,不能再用了,就把它换下来,再换一个新衣服,但是我们的自性是不灭的。所以你真正了解自性才是自己,这叫闻道,你就不会执着身了,那夕死可矣。闻道了之后,立即死都没有问题,为什么?根本没生死,你已经了解生死的是这个身体而已,我们真正的自性不灭,不生不灭,那叫了生死!了是明了,你真正明了了,哪有生死!自性是如如不动,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以孔子闻道,他也就超越生死。所以「死而不已」,这个死是讲身体,身体死了,他求道还是不已,不停止,生生世世常修圣道,直至圆满成大圣而后已。
「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这个话是孔子对子路讲的。子路有一天心血来潮,向夫子请问,「敢问死」,死的学问很少听夫子讲,他突然想了解了解死了以后是怎么办。夫子回答他,「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学问还没弄清楚,还想弄清楚死的学问,换句话说,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更大,那是轮回。真正什么在生死?只是你肉体在生死,你舍身受身而已,还有一个不死的,不死的在哪?就在你那个生死的身中,在你那个能生死的身体当中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你才了解原来死生一致,生死都不二。为什么不二?因为根本没有生死。这个身体你看到有生死,但是它的性是不生不死,真正你能做到生死一致、生死不二,你就超越生死了。所以这是什么?出世间的学问。
生死与不生不死都是一不是二,这叫「死生一致」。比方说,菩萨有能力重回生死来度众生,在六道里面度众生,他要示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他示现有生有死。可是你看他有生有死,他是不生不死,生死和不生不死不二,他住在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而幻现出一个生死的身相。那实际上,你说他真有生死吗?没有!那是幻现的假相,他的性如如不动。如果这个很难理解,我们举一个比喻,像诸位现在都在看这个荧屏,看到这个形像,锺茂森在这讲课。我们的讲课两个小时,刚才锺茂森出生了,现出来在荧屏上;两个小时之后他死了,离开荧屏。你看到这两个小时,譬如说这两小时是锺茂森的一生,他有生有死,那是你看到的相,那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相。
你看到的是什么?实际上屏幕上那些电流把那种光子显现出来,你的荧屏上显现出一个由无数的光子形成的这么种图案,就像电视机,电视机是那电子打在屏幕上。你现在看的是投影,投影是光子打在屏幕上,屏幕才是你真正看到的。屏幕有没有生死?屏幕没有生死,它一直都在那,两个小时之后屏幕上不显现影像了,可是它还在,它没有变化。我们用屏幕代表不生不死的自性,用我这个锺茂森的人来代表生死的身相,你就了解了。你看到他生死,他实际上没有生死,自性如如不动。自性虽然能现相,像屏幕现出这个相,但是不会随着那个相而变化,不会随着那个能生死的相而去生死,它不会变化,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而它上面,即使现相的时候,跟您讲它还是自己没有相,还是清净的。我锺茂森不会一下蹦到那个屏幕上,没有。你看到的那个只是个假相,屏幕还是屏幕,你去摸一摸,它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不增不减,本自清净,虽然现相也是清净,不现相也是清净。你看本自清净,但是它能生万法,什么相它都可以现,随着你的心、随着节目内容它会现相。节目是哪来的?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每一个种子现一个相,就是这样而已。
你真正明了了,这叫闻道。闻道之后,夕死可矣!真的,你还会害怕死吗?实际上就根本没有死,这叫死生一致!那孔子他入了这个道,曾子还没有,「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他没有得到孔子真正的出世心法,那谁得到了?只有颜回得到了,蕅益大师讲,「孔子独叹颜回好学,良不诬也。」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颜回已经去世了。有人问孔子,说你的弟子里面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说现在没有了。你看孔子讲这个话曾子在,孔子有三千门徒,他谁都不赞叹,只赞叹颜回好学。孔子了解弟子,每个人的境界他了解,谁真正得到他的心法?真的只有颜回,「良不诬也」,这是讲的实话,没有骗你。颜回不仅得孔子世间学问,也得孔子出世心法,所以讲到儒家,这两个人都是圣人,孔颜二人,师徒二人都证得这个境界了。什么境界?不生不灭境界。曾子还没证得,但是已经很难得了,他是世间的圣贤,但是还没有出世,也就是说,他没了生死,没出三界六道。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是在人天善道,不会堕落恶道去。
江谦补注就讲到,「横遍十方谓之弘,竖穷三际谓之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谓之重。死而不已,谓之远。」江谦老人家把这个弘、毅、重、远四个关键词做了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这是根据蕅益大师的理路下来的。蕅益大师可以说得孔颜心法,江谦先生也得到了,江谦是跟蕅益学了,可以说江谦是蕅益的私淑弟子了。江谦是民国时代,蕅益是清朝初年,相隔好几百年,但是都成就了,江谦先生最后念佛往生净土。
注释出处[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上一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下一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全 文:论语名句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相关阅读你可能喜欢
[论语名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名句]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论语名句]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论语名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论语名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名句]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名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论语名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名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用户评论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国学经典诗人初唐四杰四书五经名贤集唐宋八大家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中秋节抒情诗爱国诗离别诗送别诗思乡诗思念诗励志诗悼亡诗哲理诗爱情诗婉约词惜时诗写人诗赞美母亲赞美老师古诗古诗十九首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小李杜中国诗词大会第九季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四大名著易经论语周易起名五行缺什么中国好诗歌中国考古大会英语作文典籍里的中国朗读者第三季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诗画中国十二生肖星座运程黄道吉日蔡确
蔡元定
徐铉
公冶长
孙偓
颜无繇
戴头而来
长驱而入
虎踞龙盘
科头赤足
一唱一和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陈谏议教子
回车驾言迈
秦西巴纵麑
答谢中书书
龟虽寿
宿建德江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论语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_论语网
搜索
首页
论语二十篇
论语注音版
论语十二章
论语简介
论语名句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三则
论语六则
论语七则
论语八则
论语十则
论语下载
论语杂谈
论语读后感
导航
论语网 > 论语二十篇 > 泰伯篇 >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发布:2022-07-30 13:55:56
论语·泰伯篇·第七章(论语8.7)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原文朗读)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解读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细品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原文注音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猜你想看:《论语·泰伯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
修改时间:2023-02-07 15:51:03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lunyu8.cn/2/tb/77.html
上一则: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下一则: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网 - 国学经典《论语》阅读平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全诗赏析_古诗文网
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自先秦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章》
解释: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赏析:此句认为君子应该以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赞扬了这种为了实行仁道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原文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十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阅读全文 ∨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阅读全文 ∨
“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全文 ∨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阅读全文 ∨
所涉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节选自《论语》,其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参考资料:完善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简析
这篇文章内容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一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明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同时,文中还阐明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培养人的美好品格。此文对后世的教
阅读全文 ∨
习近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政--人民网
账号密码记住登录状态
选择去向
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强国博客
SNS
人民微博
人民聊吧
人民播客
E政广场
七一社区
通行证首页
| 注册
退出
选择去向
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强国博客
SNS
人民微博
人民聊吧
人民播客
E政广场
七一社区
通行证首页
网站地图
人民网首页
共产党新闻 要闻时政法治|国际军事|台港澳教育|社会图片观点地方|财经汽车房产|体育娱乐文化传媒|电视社区博客访谈|游戏彩信动漫RSS|网站地图
人民网
习近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5年07月25日19:45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学习经典】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三十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5年7月24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他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青年学生、向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用这句《论语》中曾子的话来勉励青年学子,最为合适不过。
士,在先秦时代是一种社会等级的划分。先秦社会阶层分为贵族、庶民、奴隶,在贵族的排序中,依次是天子、诸侯、大夫、士。所以,士,是贵族里最末的一个群体。
先秦以后,社会等级演变,平民阶层主要指四类群体:士、农、工、商。这时候,士,又成了平民百姓中地位最高的群体身体。
正因为"士"本身拥有着贵族传承的教养与理想,同时又往往体验着平民生活的炎凉与渴望,所以,这些在社会流动中知上知下、可上可下、 既有见识抱负又切实了解民生的一群人,就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使命: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他们肩负远大的理想,承受现实的苦楚,培养坚毅的品格,坚持长期的奋斗。
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不能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家国建设的重任,而且个人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路途,又必将遥远艰辛。
在后来的士农工商四等级中,"士"是专指读书人,所以我们可以就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士”,笼统解释为有一定地位、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
(二)
先秦贵族中最低等级的士人群体,无法依赖世袭资产挥霍,他们必须依靠自身本领立世,所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就显示出了不同的立身特征。比如:儒家培养了文士,以仁义治天下;墨家培养了侠士,以兼爱助黎民;兵家训导出武士,法家练就了谋士,道家熏陶出隐士,杂家历练出方士……这是从学问体系的派别上划分。
然而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和社会职务又不是单调唯一的、常常是综合展现的,比如,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学士,可能同时还是战士,可能文武兼备,还可能儒法兼治……无论是文士还是隐士、是侠士还是方士,都可能是一人多面。所以, 在中国文化的大概念里,逐渐,用"士"来形容人,是在表达一种值得称颂的品格象征。能被称作"士",是在肯定着一个人的人格风范。
因而就有了"义士",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只要能坚持正义、果敢有为,就为人称道;
因而就有了"士气",无论是富贵贫贱、还是男女老幼,只要保有志气、保持正气,就令人敬重。
这就是"士"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士"的文化骄傲。
士,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具有正面精神力量的人格范式,是一种生命气场呈现为正能量的人格形象。
(三)
而对于年轻的"学士"们来说,以"士不可不弘毅"进行嘉勉:
一方面,是勉励学子们要具备知识的涵养,凭此建设人生、报效家国;
更重要一方面,是提醒青年人要建立品性的高贵,以此光明人生、提升社会。
青春的起点还很稚嫩,未来的路途还很漫长,因此"任重而道远"的提出,就是在士子们临出发之际,拷问他们将在这条遥远的人生行进路上, 意志会坚定还是消磨,心性会高尚还是卑微,士气会坚守还是丧失,"士"的名字会不负骄傲,还是有辱风姿。
中国文化寄托给"士"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士,是一种知识肯定,是一种人格界定,是一种清正的思想品位,是一种荣光的身份定位。
而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体;今天的士子,就是明天的国家栋梁。所以,历史期待的声音从古说到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文| 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编:潘旭海、刘军涛)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出版发行
新疆干部群众:借“文化产品”攻击新疆必将以…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北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不得播出…
时政热图
习近平出访三大看点
七位发言专家谈总书记讲话
习近平再度“号脉”黑龙江
习近平用八句古语指导网信
李克强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李克强参观“大数据”展
频道精选
“土十条”有哪些任务
公务员录用人数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强国梦
习近平出访拓展外交新布局
习近平中国“核主张”备受关注
习近平首访捷克释放外交新信号
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讲话
李克强:以减权限权促源头反腐
两会总理记者会的“15个最”
4年两会看总理政务改革进行时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任仲平文章】
【社 论】
【人民时评】
【评论员文章】
【望海楼】
【人民论坛】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理论版】
【理论书库】
【理论期刊】
【人民网论】
【人民观察】
【人民讲堂】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习近平用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好故事
专业版
app下载
注册
登录
欢迎回来:
退出
English
Français
عربى
Italiano
习近平用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故事人物
习近平
曾子
故事地点
中国
故事年代
春秋
故事来源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发表时间
2018-04
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因而被视作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者。国家发展与个人选择,是青年人必须深刻思考、清晰回答的命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等文中引用。
《论语·泰伯》中有这样的内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的一句话。曾子,名参(shēn),为孔子学生,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子认为,士人不能不宽宏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曾子对“任重而道远”如是阐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为仁奋斗,到死方休,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为了弘扬仁道,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弘扬仁道作为人生的重要使命。
有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是历史上志士仁人所共有的优秀品质。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因而被视作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者。国家发展与个人选择,是青年人必须深刻思考、清晰回答的命题。
习近平发给全国青联的贺信,饱含着对青年人丰富学识、报效国家的殷切期盼,也深蕴着对青年人的提醒点拨:梦想熠熠、使命灼灼,任重而道远,必须对自身理想进行高蹈而清晰的定位,主动肩负起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责任。担当是梦想的基石,奋斗是成功的前提。青年人既要敢于正视时代赋予的使命,眺望星辰大海的征途,也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唯经历岁月之磨砺、实践之洗礼,这一代的青年才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摘编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11条评论
举报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赞
回复
全部回复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评论
0:00
0:00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2023 中国搜索 京ICP备14006318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4103号|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3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05571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怎么理解?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论语(书籍)文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怎么理解?关注者27被浏览115,945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5添加评论分享11 个回答默认排序徐晓轶低成本定制开箱即用的二次开发平台 关注谢邀。嗯,如果你对曾子这样的话不理解,那么建议你把论语全面背下来,然后就放着,等以后有机会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激励自己。在我,儒学不是知识,儒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如果你还没有从读论语中感触到这种精神、这种态度。知识性的解读一点都不好玩。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知识性的,但由于传统中国的社会基础已经完全和现代中国不同了,所以这部分基本都没用了。另一部分则是启发性的人生智慧,但我们中国人强调的是悟,不经历风风雨雨,没有一定的阅历,悟也悟不出啥。最核心的也是中国文化最精华的也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乃是中国精神。你最好带着寻找这种精神的想法来读中国发布于 2017-12-19 09:34赞同 4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北方的太阳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关注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使命,任重而道远曾子说:作为一个士人,不可以不宽宏大量,不可以不坚毅果断,因为他担负的使命重大,却又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为己任,这个目标还不沉重吗?以此为目标至死方休,还不算路途遥远吗?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任重而道远”,我们常常听到。但放在这句话里,其实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反而更像是一句自我激励。从这句话里,你能看出曾子内心世界的气象恢弘。除了对细节的讲求和同理心的把握,他还具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而这一点正是后世儒家弟子们强调的“刚性”。一生严谨守约的曾子,在其行礼如仪、小心谨慎的外表下,内心的强大力量在此刻突然迸发出来。而这种“刚性”,也开启了后来的思孟学派,也就是孔子的学生子思和孟子形成的那个学派。孟子那句著名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说的也是这种“至大至刚”。弘毅、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几个词,流传至今仍然发散着生命的热力,鼓舞后学勇于担当。曾子的这句话,杜绝了任何侥幸成功的心态,它宣告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是儒者 —— 一命之士,他就要勇敢地挑起那副沉甸甸的重担,胸怀宽广,朝着漫长而充满坎坷的入世之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儒者的仁爱之心,为了这个信念,儒者甘愿尽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布于 2022-08-23 10:44赞同 1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