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Circle Shape
Hero Moon Shape
Hero Right Shape
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货币政策有哪些

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货币政策有哪些

  • 作者: 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
  • 2024-03-08 21:39:16

货币政策(经济金融政策)_百度百科

(经济金融政策)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货币政策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货币政策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经济金融政策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1]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中文名货币政策外文名Monetary policy颁布单位中央银行目    的影响经济活动领    域宏观经济学目录1政策介绍2分类及区别▪狭义内容▪广义政策▪区别▪分类3目标体系▪综述▪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4货币政策工具▪总论▪一般性政策▪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5中国概况▪导论▪从紧政策▪政策工具▪财政货币政策6传导机制7政策时滞8周期调节9定向宽松10局限性11专家观点政策介绍播报编辑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2](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分类及区别播报编辑狭义内容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区别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中国目标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分类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播报编辑综述货币政策目标,并非一个孤立的目标,而是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三个渐进层次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货币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1.总需求不足。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长期不足的失业。2.摩擦性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摩擦性失业。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工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节性失业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4.结构性失业。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作,当某项合同到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种原因造成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更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2-3%以下。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目标则以反通货膨胀为重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如韩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平衡国际收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它表明:(1)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2)该经济体的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等的变化;(3)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平衡国际收支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济交易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另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叫事后交易,它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以弥补差额等。若一国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如果不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从各国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的建立来看,一般都与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问题有关。美国开始并未将平衡国际收支列入政策目标,直到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从1969—1971 年三年期间,国际收支逆差累计达到400 亿美元,黄金储备大量流失,这时平衡国际收支才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50 年代以后,日本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才将平衡国际收支列为政策目标。1965 年以前,日本银行在国际收支方面主要解决逆差问题,此后日本国际收支呈现出完全顺差的趋势。当时日本因致力于国内物价稳定而忽视了对顺差的关注,结果导致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1971 年12 月的日元升值,之后,日本银行转而解决国际收支顺差长期化问题。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国内资源比较缺乏,对外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会使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战后英国一直把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最终目标关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从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衰退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其原因在于:(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果只是追求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济形态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通常要压缩国内的总需求,随着总需求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但同时会带来经济的衰退。而国内经济衰退,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由于输入的增加及通货膨胀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操作目标,一组叫做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其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较为灵敏,有利于央行及时跟踪货币政策效果。中间目标作为最终目标的监测器,能被央行较为精确的控制,又能较好的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发生的变动。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一)长期利率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二)货币供应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央行数次加息(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三)贷款量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2)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3)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操作目标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一)短期利率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少,银行贷款与投资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因此,银行准备金减少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准备金增多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缩。但准备金在准确性方面的缺点有如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准备金与需求负值相关。借贷需求上升,银行体系便减少准备金以扩张信贷;反之则增加准备金而缩减信贷。作为政策变量,准备金与需求正值相关。中央银行要抑制需求,一定会设法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准备金作为金融指标也有误导中央银行的缺点。(三)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向中央银行借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已调整基础货币”这一指标,或者称为扩张的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单凭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还无法说明和衡量货币政策,必须对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加以考虑。因为:(1)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法定准备率下降,银行法定准备减少而超额准备增加,这时的货币政策仍呈扩张性;(2)若存款从准备比率高的存款机构转到准备比率较低的存款机构,即使中央银行没有降低准备比率,但平均准备比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这就必须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整。多数学者公认基础货币是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货币政策工具播报编辑总论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第二,控制和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第五,调整再贴现率。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央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工具综合组成的工具体系,每一种工具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使用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可以分为: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一般性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rate)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就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务。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是,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存款货币银行手中,因为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票据以取得信用支持,仅是存款货币银行融通资金的途径之一,存款货币银行还有其他的诸如出售证券、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3、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使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比如可以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状况进行调整。补充性货币政策1.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和最低限制、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和最低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如1980年以前美国的Q条例。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存款货币银行提出信贷的增减建议。若存款货币银行不接受,中央银行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可以减少其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窗口指导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比较大。间接信用指导的优点是较为灵活,但是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中国概况播报编辑导论首先,新增外汇占款难以支撑基础货币快速扩张。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是国内资金面偏紧的重要原因。展望2013年,受益于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资本流动获得改善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私人部门外币资产和负债的错配,中长期私人部门依然会增持外币资产。因此,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但难以支撑基础货币高增长。其次,央行放松货币的意愿不强,货币乘数难以明显提升。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在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这一过程将进一步释放增长的潜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或将以推动结构调整为重要目标,而不谋求逆周期推动经济短期快速反弹,但不排除调整存准率以对冲外汇占款变动。从紧政策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核心是什么?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给。讲流动性过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流通中的现金较多,一个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太多。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太多,表示银行手里的钱太多。(2)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因为企业的信贷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了,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房价一直在猛涨的话,那一点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来,一下子就抵消了。对股市直接的影响谈不上,都是间接的,要有一个过程。货币政策从紧后,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复杂。物价上涨,从CPI指数看,主要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较大。根据通胀的两个根源,一个是需求拉动型,一个是供给推动型。从需求的角度看,货币的供给较多,需求的因素有:从供给的方面看,主要是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猪肉价格上涨,跟饲料价格上升相关,而饲料价格的上涨,又是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要降低粮价,要增加粮食供给,进口农产品。但进口会对农民造成冲击,农民就没钱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大的影响。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选择,这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造成大的影响。在九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2011年央行公告称,将在10月14日发行70亿3月期央票,并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额度200亿。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资金的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于8%。2.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暂按月考核,当月8日至下月7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金融机构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月末该机构全系统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于8%。从1998年10月起,上述金融机构统一实行按旬考核。3.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人按旬(旬后5日内)将汇总的全行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报送人民银行。4. 现执行按月考核存款准备金的城市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暂按月(月后8日内)将汇总的全系统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报送人民银行。自10月份起统一执行按旬(旬后5日内)报送一般存款余额表的制度。(五)金融机构按法人统一存入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8%,人民银行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出现透支,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金融机构不按时报送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和按月报送月末日计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八条予以处罚。上述处罚可以并处。(六)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缴来一般存款利率7.56%和备付金存款利率7.02%(加权平均7.35%)统一下调到5.22%。(七)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三、中央银行贷款a、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习惯上称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将可能紧缩的信号之一。到200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业务总量中,中央银行贷款占45%。按贷款期限划分,我国中央银行贷款有二十天、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四个档次,现行贷款利率水平分别为3.24%、3.51%、3.69%和3.78%。b、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是经中央银行批准,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央银行以金融机构为贷款对象是由中央银行特殊的职能和地位决定的。与以企业和居民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金融机构是社会信用中介,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社会信用的“总闸门”和最终贷款者,具有及时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特殊使命。因此,在贷款对象上,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的共同点是,借款人都需要按规定的时限和利率及时归还贷款本息。中央银行贷款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中央银行贷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投放渠道之一,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手段之一。c、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在现代货币统计制度中,又将其定义为储备货币。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由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等三部分构成。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赖以扩张或收缩的基础。这种扩张或收缩的程度,在数量上常用货币乘数这个概念来表示。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可用公式表述为:M=m·BM代表货币供应量,m代表货币乘数,B代表基础货币。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但随着经济金融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货币乘数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基础货币供应增加时,货币乘数以一定倍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第二,在基础货币不变时,货币乘数自身的变动,同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d、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进行的。对中央银行来讲,是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有负债业务,即资产创造负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银行依法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与之相反,一般金融机构是由负债业务决定资产运用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同时还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相关票据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其中之一.根据2003年12月27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四、利率政策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货币政策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五、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汇率政策的目标有:(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2)稳定物价;(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钉住汇率政策的基本观点:通过货币汇率钉住来引入锚货币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信誉,同时公众通过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通货膨胀率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会引起本国的货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锚货币国家商品的价格要高,本国商品的需求就相应地减少,经济活动相应就下降,随后会使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锚货币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财政货币政策2022年5月11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决定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4]传导机制播报编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是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起始点,其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导向等方面。面对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商业银行按照“四自”(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三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总量、投向及其利率浮动幅度作出调整,以期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会受到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影响,这使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有所削弱,甚至出现阻滞。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银行应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完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能够通过商业银行机制有效地运行而逐级顺畅传导;二是要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强化信用观念,使企业和居民对存贷款利率信号的反应更加灵敏有效;三是要完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操作机制,疏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政策时滞播报编辑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周期调节播报编辑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是指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抑制过高的通胀率;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的应用,旨在调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定向宽松播报编辑简介2011年8月初,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日前陆续召开。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未来货币政策整体上难言放松。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微调,将采取“定向宽松”方式,适当放松融资条件限制,对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给予融资政策倾斜。根据央行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该增量较8月份5485亿元的增加额,环比少增785亿元,创下21个月新低。而直接代表流动性情况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3月以来的近10年新低。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中国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但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变化,也不排除短期内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放松政策。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尤其受欧债危机影响,当前日本经济复苏停滞,因此将对该国经济的评估由“缓慢改善”下调为“改善势头停滞”。日本央行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减速状况有所恶化,今后需继续关注欧债危机进展及美国和新兴经济体表现。日本央行同时预计,该国通胀率将维持在0%左右。欧央行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维持疲弱状态,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市场信心。为应对欧债危机与经济低迷,欧央行未来货币政策选项包括进一步下调利率,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负值以及推出新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局限性播报编辑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利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到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来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3]专家观点播报编辑货币政策暂观望,预计后续将加码 财政政策猛发力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学领域术语)_百度百科

政策(经济学领域术语)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中国货币政策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中国货币政策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经济学领域术语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中国货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与信用的政策。它同样由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目标等因素构成。中国的货币政策,随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多偏重于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统一。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主要有信贷计划、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主要是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以及基础货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控制现金、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 (M2) 和国家银行贷款规模等一组指标。 [1]中文名中国货币政策外文名China's monetary policy分    类经济定    义改革 制度目录1形成2背景介绍3经验4其它相关▪政策工具▪新挑战▪2013新趋势5新型货币政策6大事记▪2015▪2022形成播报编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2]背景介绍播报编辑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2006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单位:%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上半年,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机构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表2:2006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单位:%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5、6月份受我国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 [3]经验播报编辑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们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 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 Ml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 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2006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我们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们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们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们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们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们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其它相关播报编辑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新挑战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2005年同期多增加近 700亿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已开始出现某种信贷紧缩的苗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资金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为了解决资金结构性矛盾,人民银行一直在研究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限制,采取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正在拟定的一项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拟对商业银行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都要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各行要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权,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允许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健全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倡信贷创新,等等。现行商业银行体制与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业银行体系,即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国大多数经济比较活跃的县都应该有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县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改变国民储蓄大部分进入商业银行、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依赖过大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强调股票市场。其实,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全球统计,债券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而我国不到30%。非公开的股本市场发展潜力也很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尽管我们正式加入的时间才半年,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它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前面总结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基本经验时,我们谈到其中重要一条是正确处理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项目管理三者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平衡。具体来讲,就是选择性地管住了资本项目,进而实行了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的利率及汇率政策。简言之,就是有限度地实行了内外金融市场的分割。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内外分割的有效性,将会随时间的推移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与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我们可以控制,对通货膨胀我们有办法治理;但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直接结果是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则可能造成货币危机。这方面世界上不乏例证。这是中国货币政策未来将面临的挑战,与前面提到的挑战相比是更严峻的挑战。与此相联系的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我们需要总结1994年以来外汇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管理资本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使中国在未来更为开放条件下保持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要在稳定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国金融和经济不稳定,对整个世界都没有好处。 [3]2013新趋势预计2013年中国国内的通胀率将出现明显反弹,因此2013年央行货币政策应该是平稳偏紧的取向,而且很可能在第四季度采取加息措施。而对于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需求,则可以用财政政策加以弥补,目前中国在财政政策领域大有可以作为的空间。新型货币政策播报编辑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昨日在国新办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和存款准备金率(下称存准率)之间不是一种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他透露,今年将有序提高个人资本项下的交易可兑换程度,推出合格的境内个人投资者试点。潘功胜称,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制度出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要素就是实行强制保险,所有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入存款保险制度。潘功胜指出,2015年,央行将推动有关金融改革,重点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和市场化定价范围,加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同时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能力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今年将继续加大市场供求决定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三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包括有序提高个人资本项下的交易可兑换程度,推出合格的境内个人投资者试点,建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管理制度,健全全国统一联网管理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等。四是落实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方案。潘功胜称,农发行的改革方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改革方案也会很快获得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同时,央行将继续鼓励金融市场创新,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监管框架和机制,完善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处置体系等等。大事记播报编辑20152015年第一季度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770亿亚美尼亚德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第7号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受托机构与发起机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3月30日,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5]98号)。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大利亚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例会。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4]20222022年以来,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货币政策的发力点主要包括:前瞻性降准,从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积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制造业、受疫情影响的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减负纾困。2022年,央行推出了三大专项再贷款,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增加1000亿元再贷款额度专门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从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22年,央行依法上缴超1万亿元的结存利润,直接增强了财政可用财力,有力保障财政支出强度。央行上缴利润经财政支出后,将下沉基层、直达市场主体,预计拉动2022年全年广义货币M2增速约0.5个百分点。 [5]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宏观经济笔记1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知乎

宏观经济笔记1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知乎首发于读书笔记专栏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宏观经济笔记1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Mr Figurant​​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博士在读货币政策【中财考博真题-2019-Q6A】(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定义货币政策指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果。若增加货币供给量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加,则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货币政策货币扩张:在点E的初始的均衡是在与实际货币供给M/P相对应的初始的LM曲线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购买增加了名义货币量,在价格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也就增加了实际货币量其结果是,LM曲线移动到LM'的位置新的均衡将在利率较低、收入较高的E'点均衡收入的提高,是由于公开市场购入债券,降低了利率,从而增加投资支出货币扩张的调整过程:在初始均衡点E,货币供给的增加造成了过量的货币供给对此,公众设法通过购买其他资产进行调整。资产价格上涨,收益下降由于货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十分迅速,经济立即移动到E1点E1点:货币市场出清,而公众愿意持有较多的实际货币量,因为利率有了充分的下降E1点:有过量的商品需求利率下降,在初始收入水平Y0既定的情况下,会提高总需求并且引起存货缩减对此的反应是,产出扩大,经济开始沿LM'曲线上升结论:① LM曲线越陡峭,收入变化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LM曲线相对平直):只要利率有很小的变动,给定的货币存量的变动就可为资产市场所吸收。因此,公开市场购买对于投资支出的作用很小,货币政策效果小。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不敏感(LM曲线相对陡峭):货币供给的一定变动将使利率产生大的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也较大,货币政策效果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变化非常敏感:货币存量的既定增加就可以被相对少量的收入变动所吸收 → 货币乘数较小② 增加货币存量,首先引起利率下降,因为公众要调整其资产组合一这是利率下调的结果,然后是增加总需求。传递机制【中财考博真题-2022-Q3B】(利率的传导机制)传递机制,即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过程,有两个最重要的步骤:第一个步骤:实际余额的增加,它导致资产组合的失衡。在现行利率与收入水平上,人们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的需要。这使资产组合持有人设法购买其他资产以降低其持有的货币量,因而改变了资产价格及其收益。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了变动第二个步骤:在利率的变动影响到总需求的时候发生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动资产组合的调整引起资产价格与利率的变动根据利率变动的支出调整根据总需求变动的产出调整传递机制表明在实际余额(即实际货币存量)的变动与对收入的最终影响之间存在两个关键性的联系:由于资产组合出现了不均衡所产生的实际余额变动,必然导致利率的变动。利率的变动必然使总需求发生变动。通过这两个联系,实际货币存量的变动将影响经济中的产出水平。如果资产组合的不平衡,不管由于什么理由,未能引起利率的显著变动,或者如果支出对利率的变动不做出反应的话,则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就不存在。财政政策【中财考博真题-2020-Q2】(试述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定义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达到稳定国民经济目标的政策。变动税收: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效果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从而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的效果。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增加政府支出的效应上图表明了财政扩张如何提高了均衡收入与利率。政府支出水平提高,会增加总需求水平。为了满足增加的商品需求,产出必须增加。IS曲线移动的效应: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使IS曲线向右移动。在每一利率水平上,均衡收入都必定提高乘数αG乘上政府支出的增加量那么多,即增加αG×ΔG。如果该经济初始均衡在E点,政府支出增加,假如利率保持不变,则经济的均衡点移动到点E''。在E''点,商品市场处于均衡,其计划支出等于产出。但货币市场不再处于均衡状态。收入已经增加,因而,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提高了。由于存在着过量的实际余额需求,因而利率提高。在利率较高的情况下,企业计划的投资支出下降,因此总需求下降。结论: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由税率越小导致的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由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上升导致的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大政策配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产出→ 利率扩张性紧缩性不确定上升紧缩性扩张性不确定下降紧缩性紧缩性下降不确定扩张性扩张性上升不确定流动性陷阱【中财考博真题-2017-Q4】(用IS-LM模型解释流动性陷阱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定义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表明,即在既定的利率情祝下,不管货币供应量有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这意味着LM曲线是水平的,而且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使它移动。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货币政策【中财考博真题-2005-Q5】(在什么情况下,央行采用不变的货币存量增长率,会使货币政策无效?)对于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既不影响利率,也不影响收入水平。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利率,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只会跌而不会再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购买债券,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状态。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对于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就会产生充分的乘数效应。利率不会随政府支出的变动而起变动,因而投资支出不会发生削减。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效应不会受到抑制。所以应采用财政政策解决流动性陷阱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挤出效应【中财考博真题-2018-Q5】(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中财考博真题-2007-Q7】(若政府决定通过减税增加消费和投资,试说明 ① 能否在两个目标上都取得成功?② 这个减税决定在均衡状态会引起利率怎样的变化?③ 这是一种财政挤出效应吗?)定义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在以下每种情况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利率提高得越高,挤出程度就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与利率增加得越少,LM曲线越平坦收入增加得越少与利率增加得越少,IS曲线就越平坦乘数αG越大,则收入与利率提高得越多,从而IS曲线的水平移动也越多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客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时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面临大量的挤出,采取货币政策更能成功。当LM曲线垂直时挤出效应最大,财政政策完全被挤出,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只能导致利率上升。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策采用膨胀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财政政策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几乎接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所以古典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作用。参考文献多恩布什,等. 宏观经济学(第10版)[M].王志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完)编辑于 2022-09-24 17:57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赞同 39​​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读书笔记专栏Read articles & bo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术语表  

网站地图 

 

无障碍浏览 English Version

信息公开

新闻发布

法律法规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

信贷政策

金融市场

金融稳定

调查统计

银行会计

支付体系

金融科技

人民币

经理国库

国际交往

人员招录

学术交流

征信管理

反洗钱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服务互动

政务公开

政策解读

公告信息

图文直播

央行研究

音频视频

市场动态

网上展厅

报告下载

报刊年鉴

网送文告

办事大厅

在线申报

下载中心

网上调查

意见征集

金融知识

关于我们

 | 我的位置:首页 > 货币政策

高级搜索

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常工作

货币政策工具

人民币汇率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常工作

更多栏目信息>>

制度简介

工作动态

历史沿革

政策研究

货币政策委员会合作研究项目

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论文

 

货币政策工具

更多栏目信息>>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常备借贷便利

中期借贷便利

抵押补充贷款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人民币汇率

更多栏目信息>>

人民币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公告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图表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更多栏目信息>>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

货币政策大事记

 

人民币国际化

更多栏目信息>>

跨境人民币业务

金融市场开放服务

央行间货币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73439号 网站标识码:bm2500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016号

网站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最佳分辨率:1024*768

微信

微博

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及解读-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及解读-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欢迎访问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中心负责人

中心架构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

特聘人员

科研课题

在研课题

结项课题

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社会服务

成果要报

政策建言

工作论文

相关下载

首页

中心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课题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工作论文

货币政策动态与解读

货币政策动态与解读 首页 >

文章详情

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及解读时间:2021年01月11日    点击数: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3.2个百分点,为有季度GDP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和最大降幅。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8.4%,小微企业面临困难。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配合政府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供求总量失衡的矛盾,尽可能缓解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影响。

二、中国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时间

中国货币政策

2020年1月

开展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2405亿元,利率为3.15%

2020年1月6日

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20年4月3日

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

2020年4月7日

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2020年4月24日

开展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61亿元,利率下调20个基点

2020年7月1日

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1、货币市场利率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http://www.chinamoney.com.cn/)

整体来看,在疫情严峻时期(2020年1月至4月),货币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4月达到最低点1.5988%,这反应了中国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待疫情稳定后,货币市场利率逐渐回转。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疫情严峻时期(1月- 4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一个持续的下降,4月份达到最低点3.85%。自此以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维持在该水平。

2、中期借贷便利工具与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1)开展中期借贷便利工具操作

2020年11月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共10000亿元,本月MLF总计到期6000亿。其中11月16日开展8000亿元,11月30日开展2000亿元。

解读:

我国央行本次MLF投放金额大于MLF到期金额,此超额操作行为一定程度上在市场意料之内,目前存单利率仍在高位徘徊,表明银行长期稳定负债依然较为稀缺,MLF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银行需求。此外近期信用风险事件持续发酵,引发非银机构资金面紧张,客观上也要求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从规模看,11月MLF净投放较前两月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超额准备金率回升所致。

(以上观点来自华泰证券研究部)

(2)开展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

2020年1月,我国央行开展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2405亿元,期限为1年,利率为3.15%。

2020年4月24日,我国央行再次实施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61亿元, 期限为1年,利率为2.95%,利率下调20个基点。

3、存款准备金

2020年中国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1)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1月6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

解读:

从释放的流动性来看,人民银行称,此次降准是全面降准,体现了逆周期调节,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直接支持实体经济。在此次全面降准中,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获得长期资金1200多亿元。

从时间节点看,临近2020年春节资金的需求压力较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2020年1月份中上旬大概有6000亿元左右的逆回购到期,企业缴税,银行缴准,重启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都会对流动性带来压力。通过降准可以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一方面降准可以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从货币政策基调看,人民银行称,此次降准与春节前的现金投放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保持灵活适度,并非大水漫灌的流动性操作,体现了科学稳健把握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维持了一贯的稳健货币政策。

因此,此次降准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利于实现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且本次降准用市场化改革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上观点来自华泰期货)

(2)中小银行定向降准

4月3日,央行决定,4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解读:

受疫情影响,复工复产的延迟导致企业正常经营停滞,叠加运输成本提升、消费者减少带来现金流压力等因素,导致企业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受负面冲击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停工停产、经营萎缩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信用风险上升,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安排给予扶持。本次定向降准延续了国家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政策思路,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加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引导其以更优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状况,降低其融资成本,从而防范和化解疫情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进而在宏观层面上为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上观点来自银河证券研究部)

(3)下调超额准备金率

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解读:

这是2008年以来首次下调超额准备金,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此举将降低商业银行在央行获取的存款收益,意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以上观点来自银河证券研究部)

4、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央行决定于2020年7月1日起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此外,央行还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

解读:

央行下调再贴现利率,是近10年来对再贴现利率的首次调整,也是年内第二次下调再贷款利率。体现了央行在结构性政策方面持续发力。

从影响来看,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调整有利于引导银行信贷投放利率回落,支持企业融资。央行下调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银行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将手头未到期的贷款或票据质押给央行进行融资,因此可以激励银行更多投放贷款和票据,体现了完善支持实体融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实体融资利率下降的意图。

(以上观点来自中金固定收益研究报告)

三、政策效果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指出:

1. 融资成本:

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和13.5%,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和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年。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2. 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2%,较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

3. 经济增长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贸易稳中向好。

(以上观点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政策解读http://www.pbc.gov.cn/)

2020年美国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背景

2020年2月中旬,新冠疫情开始在海外大幅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均受到较大的冲击,美股出现暴跌,并于3月份触发四次熔断。2月20日至3月23日,道指、纳指、标普500指数累计跌幅分别达38%、30%和34%。投资者避险情绪达到高峰,传统的避险资产如黄金、美债也遭到抛售,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开始凸显。

美联储紧急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疫情的影响,在金融市场刚开始出现反应时就大幅放宽货币政策,两次紧急降息将利率降至 0%、通过无上限的 QE 政策、重启次贷危机时的货币工具以及推出多种工具全方位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时间

美国货币政策

3月3日

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1.00%-1.25%,同时将超额准备金率(IOER)下调50个基点至1.1%。

3月9日

美联储上调隔夜回购和定期回购操作规模,隔夜回购操作规模至少从1000亿美元增至1500亿美元,本周定期回购操作将从200亿美元增至450亿美元。

3月11日

1500亿美元进一步提升至1750亿美元,美联储还延长了450亿美元的两周回购计划,并增加了500亿美元的一个月期回购计划。

3月12日

纽约联储宣布了至少1.22万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提供价值5000亿美元的3个月回购操作,外加5000亿美元的1个月市场操作,以及在两周内完成至少 2200亿美元的操作。

3月15日

美联储再次紧急降息,将利率降至0-0.25%区间,并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

3月16日

纽约联储表示美联储3月16日将进行额外的隔夜回购操作,最高5000亿美元。

3月17日

美联储宣布,恢复商业票据融资机制,建立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机制,该机制将于3月20日起生效,到期时间最长 90 天。

3月19日

美联储发布货币市场流动性工具的临时最终规则,修改机构资本规则,使金融机构能够因其进行 MMLF 活动的低风险而获得信贷,机构将不承担与这些活动有关的信贷或市场风险。

3月20日

美联储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协同行动,提高货币互换额度,进一步增加流动性。

3月23日

美联储宣布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包括开放式的资产购买,本周每天都将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便利规模;为企业债新设两个流动性工具;将很快宣布“主体街商业贷款项目”以支撑中小型企业贷款。为确保市场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抵押支持债券(MBS)。

4月9日

美联储宣布,将提供总额高达2.3万亿美元的贷款帮助美国家庭、各类企业、州和地方政府应对新冠疫情和支持美国经济运转。美联储在一份声明中说,将通过大众借贷计划购买高达6000亿美元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通过一级和二级市场公司信贷工具以及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提供8500亿美元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和家庭从资本市场获取信贷;设立市政流动性工具为州和市政当局提供高达5000亿美元贷款;为参与小企业管理局薪酬保障计划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以保障小企业贷款和避免裁员。

4月27日

美联储宣布,将合格市政债券的到期时间延长至36个月;在市政流动性贷款工具下,以350亿美元的国库证券提供至多5000亿美元的贷款。

6月10日

美联储公布6月利率决议,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不变,承诺使用所有工具支持美国经济,实现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

7月29日

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不变,与此同时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维持在0.1%不变。

9月17日

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不变,与此同时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维持在0.1%不变,将致力于在一段时间内实现适度高于2%的通胀率,以便长期平均通胀率为2%。

11月

美联储宣布直到经济达到委员会评估的最大就业水平且通胀达到2%并短期内收敛于稍高于2%水平之前,保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不变以及在未来数月将至少以当前速度购债。

在一系列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大,自3月23宣布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总资产规模在6月10日创下历史峰值达7.2万亿美元,远超次贷危机后三轮QE达到的4万亿美元。但随着金融市场逐步稳定,美联储放缓了购买速度,在3、4月流动性危机爆发时,美联储购买国债的速度一度达到每日750亿美元,购买MBS的速度最高也达到每日300多亿美元。当前美债购买速度维持在每月800亿美元,MBS购买速度则维持在每月500亿美元左右。而后总资产规模在10月份有小幅上升,截止11月18日,美联储总资产达到7.29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二.美国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纵观2020年至今美国的货币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疫情前的货币政策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美联储延续了去年年末的货币政策。进入3月份后,美国货币政策进入了“大水漫灌”的第二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救市行动来对抗美国愈演愈烈的新冠疫情。8月27日,美联储宣布修改货币政策框架,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迈入了更加重视刺激就业的第三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美联储仍将维持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

1. 美联储货币政策维持“观望状态”(2020.1-2020.2)

2019年年底,美国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2月美国失业率重回3.5%的历史低位。在这一背景下,美联储货币政策步入“观望状态”。在2019年12月的议息会议上,委员们全票通过,同意维持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不变。2020年1月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与市场预期一致,继续维持当前利率不变。随后美联储于2月7日发布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报告认为目前利率处于能够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合适水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甚至表示将逐步放弃回购措施。

这一阶段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基于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2020年伊始,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现更是为美联储打下了一针强心剂。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2019年以来降息的货币政策似乎已初见成效,这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按兵不动”,甚至有“鸣金收兵”的态势。

2. 疫情爆发后的急救措施(2020.3-2020.8)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美国新冠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美联储被迫采取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解决燃眉之急。美联储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紧急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至“零下限”水平,还启用了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和一系列流动性工具。同时美联储公布了数轮大规模的救市计划,购买了大量的国债和MBS,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迅速扩大。

在美联储的6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将维持“零下限”的利率水平,声明不会减少购买资产的速度。在随后7月和8月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并未改变有关资产购买速度的表述,表示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一阶段美国货币政策方向完全发生逆转,采取了空前的宽松力度,致力于解决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激进救市措施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购买风险资产,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美联储宣布了大规模的企业债购买计划,甚至将部分垃圾债券纳入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力图通过这一行为来避免债务危机爆发;2.恢复就业岗位以降低疫情对经济的长期损害,美联储通过设立薪酬保障计划流动性工具(PPPLF)、主街贷款计划(MSLP)、中期借贷便利(MLF),给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期维持企业正常生产,防止失业率大幅攀升;3.为确保市场有效运转,美联储使用了众多流动性工具,并向24家大型银行注入了1.5万亿美元的短期资金,旨在减少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使市场恢复有效运行。

在疫情初期,美联储“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流动性压力终于开始缓和,衡量信贷压力的LIBOR-OIS息差于4月逐渐收窄,5月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率于4月的-16.2%上升到了-15.3%,失业率也由4月的14.7%下降到了13.3%。然而,只要美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上仍然采取不作为的态度,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便会陷入扬汤止沸的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衰退问题。

6月以来美国疫情出现二次反弹,新冠确诊人数与日俱增,导致了消费和就业的低迷,企业破产率居高不下,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水平。8月美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也表明,未来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可能不及预期,导致了市场情绪的回落。根据我们的观察,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财政政策的配合不足,致使货币政策孤掌难鸣。鲍威尔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缺少财政政策的支持,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纾困作用将很快达到瓶颈;2.刺激政策“落地不顺”,许多疫情中创建的政策工具实际用量少之又少;3.前所未有的宽松力度引发了美联储对货币政策风险的担忧,导致美联储宽松决心不足。

3. 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2020.8-至今)

随着美国疫情反弹,美国经济重启再次陷入停滞。在这一关键的时间点上,美联储为时两年的货币政策框架评估终于进入尾声,8月27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已经完成对货币政策框架的评估,并发布了新的货币政策指导性文件。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的问世,标志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1)提高了就业目标的重要性。新政策框架的文件中将“就业”排在“通胀”之前,表明“充分就业”替代“物价稳定”成为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文件将就业评估标准中对充分就业水平双向的“偏离”改为了单向的“缺口”,表明美联储可以不必对就业市场过热做出反应。此外,文件还肯定了“充分就业”无法被直接测量的特征,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对于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具有更大的解释权,美联储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将就业率推至自己合意的水平。

(2)将通胀目标制调整为平均通胀目标制。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对称通胀目标制被平均通胀目标制取代,这意味着即使当前通胀率超过2%,只要平均通胀率仍在合理区间内,美联储就可以不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出改变。其本质是增大了美联储宽松的幅度,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能够容忍更高水平的通胀。

对“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环境的担忧是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核心通胀率PCE长期低于2%,被鲍威尔认为不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同时,美国就业市场的情况仍不乐观,长期性失业人数不降反升。美国低通胀高失业的经济环境促成了更加宽松的新货币政策框架。在新的框架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同时也能采取更大幅度的宽松政策。这意味着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将长期持续,且力度可能增大。美联储的新货币政策框架虽然有助于美联储解决低通胀高失业问题,但并非没有代价: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加剧资本市场波动,造成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

美联储9月和11月的议息会议宣布将维持利率水平和购买债券速度不变,并表示直到达到充分就业且通胀短期收敛于稍高于2%的水平之前,美联储都不会加息。同时加息预期点阵图显示,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将维持到2023年。这反映了美联储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将会采取更加宽松的措施。

截止11月24日,美国大选结果尘埃落定,拜登当选第46任美国政府总统。市场预期美国的经济政策和防疫措施将重回正轨。鲍威尔表示将于12月对经济预测概要(SEP)进行调整,届时将会披露与美联储货币政策未来方向有关的信息。未来拜登政府和美联储的经济政策仍然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三.政策效果评价

疫情初期,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货币政策解决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流动性压力开始缓和,衡量信贷压力的LIBOR-OIS息差于4月逐渐收窄。宏观数据有所改善,5月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率从4月的-16.2%上升到了-15.3%,失业率由4月的14.7%下降到了13.3%,但此时经济复苏的程度仍低于预期水平。

6月以来美国新冠疫情再度恶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力度仍然保持不变。由于缺乏配套财政政策和疫情防控措施的支持,美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纾困作用越发显得捉襟见肘。从就业情况来看,美国失业率自经济重启以来逐步下降,并于11月降至6.7%。就业市场的复苏情况不容乐观——美国永久性失业人数仍不断攀升,这表明只要疫情没有得到控制,美国货币政策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的难题。

另一方面,美国的通胀水平持续低迷,呈现出“高失业低通胀”的格局,这是因为疫情导致的需求疲软和油价下跌抑制了消费价格通胀,导致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低于2%的目标水平。低于目标的通胀水平会带来低通胀预期,进一步削弱消费和投资的动力。

(以上观点来自招商银行研究院)

针对美国的“高失业低通胀”现象,美联储于8月底修改了货币政策框架,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允许更高的通胀水平出现。目前来看,美国9至11月的通胀水平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目标通胀水平。疫情的逐步恶化再度拖慢了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节奏,11月份美国就业增速达到了5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总体来看,美国的政策货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的负面冲击,但伴随着疫情的再度恶化以及财政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的缺失,美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达到边界,无力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疲软的事实。

(以上观点来自华泰证券研究部及浦银国际研究部)

2020年欧洲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如何通过政策实施促进自身经济复苏与增长,成为摆在全球各国央行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发达经济体央行角度看,低利率以及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在美联储、英国央行先后紧急降息的背景下,12日欧洲中央银行决定维持欧元区主导利率不变,同时通过扩大量化宽松,使用流动性工具以及灵活银行业监管等措施,为欧元区注入额外流动性。但对于已经实施了负利率政策的欧洲央行来说,其进一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已显著收窄,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表示,当前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挑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抵消新冠疫情大流行对预期通胀路径的负面冲击:通过一个紧急的临时额外货币宽松阶段,实施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并结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一旦负面冲击得到充分抵消,第二阶段是对新冠疫情大流行后的货币政策立场进行适当校准,以确保及时实现中期通胀目标。

二. 欧洲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1. 资产购买计划

2020年3月18日,欧洲央行启动了规模为7500亿欧元的临时资产购买计划(PEPP),购债范围包括私有部门债务和主权债券,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和扩散而给货币政策传导和欧元区带来的严重风险。这项新的紧急购买抗疫购债计划(PEPP)将持续到新冠疫情结束,但不迟于2020年底,并将包含符合现有购债计划中的所有资产类别,“灵活”实施购债计划。同时,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欧洲央行将公司部门购买计划(CSPP)下的合格资产范围扩大到非金融商业票据,使所有信用质量达标的商业票据都可以在CSPP下购买;调整了抵押品框架的主要风险参数来放宽抵押品标准,特别是扩大了“附加信用索赔”(ACC)的范围,以包括与公司部门融资相关的索赔。这将确保交易对手可以继续充分利用欧元体系的再融资业务,以保证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能从支持性融资条件中受益,维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确保其货币政策在所有辖区中顺利传递。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捍卫欧元的承诺没有极限,决心使用所有可能的货币政策工具,特殊时期需要采取特殊行动。

2020年6月4日,欧洲央行又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的总额增加了6000亿欧元,总额达到了1350万亿欧元,且将PEPP的购买期延长到了至少2021年6月底。为应对新冠疫情有关的通货膨胀预测值的下降,PEPP的扩张将进一步放宽总体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中的融资状况,尤其是企业和家庭。

解读:

PEPP是应对卫生事件冲击的有效工具。PEPP能有效阻止通胀下滑,且在购买时间、购买资产类别以及购买各国的比例方面非常灵活,同时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PEPP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操作工具。因此欧洲央行在利率决议中关于PEPP的规模和购买期限的表述也都好于市场预期。随着全球降息潮的开启,负利率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降息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QE和流动性支持等工具将成为未来欧央行最有用的政策刺激工具。

(以上观点来自中信证券研究部)

2. 长期融资操作

2020年4月30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开展一系列新的非针对性的大流行性紧急情况长期再融资操作(PELTROs),以支持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状况,并通过提供有效的流动性支持来维护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转。PELTROs包括七个额外的再融资操作,这些操作从2020年5月开始,并根据抵押宽松措施的持续时间在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之间交错排列。它们将按照固定利率的招标程序进行全额配发,其利率将比相应的PELTRO整个使用期内欧元体系主要再融资操作所采用的平均利率(当前为0%)低25个基点。

2020年4月30日,欧洲央行同时对定向长期融资操作(TLTRO III)的条件进行了一些修改,支持进一步向家庭和企业提供信贷,以面对当前的经济动荡和不确定性的加剧。欧洲央行变相降低了未来一年TLTRO III的操作利率25bp,并提高了可申请规模。此前TLTRO III操作利率区间为-0.5%-0%。此次会议将TLTRO III的利率水平设定为比主要再融资的平均利率低25个基点;对于维持一定信贷水平的金融机构,其操作利率将更低,比存款工具的平均利率低25个基点。相当于变相降低了未来一年TLTRO III的操作利率25bp。此外欧洲央行还提高了 TLTRO III中可借入的最高总金额占比。

为了确定金融机构是否有资格获得较低利率,欧洲央行对银行贷款表现进行评估的开始时间将从2020年4月1日提前至2020年3月1日,而评估期末时间将保持不变。这一调整认可了银行在三月初危机开始时向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举措,符合TLTRO III的目标。

解读:

欧央行此次并未跟随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大幅下调基准利率,同时额外开展了LTROs补充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意在保护银行和金融系统在负利率环境下不受太大的冲击,增强他们的风险应对能力,这也是为了提高未来应对危机时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观点来自中信证券研究部)

3. 再融资、边际贷款便利利率

目前为止,欧洲央行2020年维持存款利率-0.5%不变,再融资利率0%不变,边际借贷利率0.25%不变。

解读:

欧央行采用了 LTROs 和 TLTRO III 等工具结合的数量型政策组合,而不是降低政策利率,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基准利率潜在的下降空间已经有限。在经历十余年的趋势性下行后,欧元区的主要再融资利率已经下降至0%的水平,再降低便会进入负利率区间。负利率状态是各央行都不愿意面对的,这意味着未来可以使用的降息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第二,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基准利率下降的实施效果不易快速传导至实体经济。在欧美等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中,央行更多地通过OMO 等工具调控短期资金利率,并通过该利率影响货币市场的各种资金成本,再通过收益率曲线的跨期限传导和跨市场传导作用,将影响散布至债券市场以及其余金融市场(如信贷市场)。在当前的情况下,上述跨期限传导和跨市场传导的过程遇到了困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债券是很多金融产品的定价锚。如果市场流动性快速下降,导致债券价格出现超常的波动,其结果是其余金融产品无法锚定债券,从而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此时,降低基准利率对于恢复市场流动性的作用有限,降息的红利也不易快速、及时地传导至实体经济。因此,欧央行选择通过LTROs和TLTRO III 等工具直接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此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

(以上观点来自光大证券研究所)

三. 政策效果评价

对于欧洲央行而言,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提振欧元区经济仍是其关键任务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本已陷入疲软状态的欧元区主要经济体在今年二季度均遭遇重创。数据显示,欧元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滑12.1%,创下1995年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比更是下降15%;德国二季度GDP季调后环比下降9.7%,未季调GDP同比下降11.3%;法国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8.9%。

在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助力下,欧元区经济呈现出一定的好转迹象。欧元区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1.8,欧元区7月服务业PMI终值为54.7,创下2018年9月以来新高。而8月则延续了良好的复苏势头。欧元区8月制造业PMI初值为51.7,继续保持在50荣枯线之上。

然而,些许的阳光并不能完全驱散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欧元区经济的阴霾,经济复苏前景面临的风险依然不能忽视。法国8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9,明显低于前值52.4,并且重新跌回50荣枯线之下。

整体而言,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喜忧参半,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再度大幅增加正在威胁着其经济增长前景,并且这也意味着当前的经济环境仍需要欧洲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予以支持。德国政府将2020年德国GDP增速预测从萎缩6.3%上调至萎缩5.8%。不过,德国政府同时表示,虽然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的经济破坏不会像最初担心的那么严重,但低迷的国外需求可能会减缓明年德国经济的复苏。欧洲央行管委克勒斯·诺特(Klaas Knot)预计,今年欧洲经济将急剧萎缩,欧元区南部成员国的情况尤其令人担心。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在日前结束的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讲话称,为应对新冠疫情大流行而采取的措施成功地遏制了融资条件的紧缩,并维持了信贷供应,为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前景提供了关键支持。据内部估计,这一揽子措施预计将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使产出增长约1.3个百分点,通胀增长约0.8个百分点。这些估计是保守的,因为他们没有充分体现避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之间的恶性反馈循环所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迅速而全面的政策回应,这种恶性反馈循环将会出现。

除助力欧元区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复苏外,欧洲央行另一项关键任务在于达成通胀目标、稳定价格。相比于美联储,欧洲央行推动通胀率达到政策目标水平或将面临更多挑战。欧盟统计局9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初值同比从7月时增长0.4%,下滑至萎缩0.2%。这一数据的发布引发了市场对于欧元区通货紧缩的担忧。欧洲央行副行长路易斯·德·金多斯表示,通胀率将在未来数月内下降,但将于2021年反弹。

“特别是在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下,货币和财政政策具有相辅相成的潜力。就稳定价格的任务而言,为消除对通胀动态的大规模负面冲击,并维持后续通胀目标趋同所需要的货币政策调整规模,取决于为经济复苏所提供的财政支持力度。”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表示。

(以上观点来自金融时报)

2020年英国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背景

英国“硬脱欧”风险上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英国经济复苏前景堪忧。在此背景下,需要英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持续支持。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英国财政支持政策力度在未来可能会有所减弱,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也受到明显的限制,英国经济复苏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分析称,当前英国经济状况已是七国集团(G7)中最不乐观的。今年二季度,英国遭受了七国集团(G7)中最严重的经济萎缩,经济下滑了20%。展望前景,英国经济恢复步伐也是最慢的。从经济数据上看,9月英国经济复苏已出现放缓迹象。英国央行表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了货币政策,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并帮助维持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在目前的情况下,英国央行的挑战是应对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而造成的严重经济和金融活动中断。

二.英国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时间

货币政策

2020年3月10日

宣布大幅降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降至0.25%;引入新的中小企业定期融资计划( Term Funding   Scheme with additional incentive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FSME),为中小企业提供额外激励。

2020年3月19日

降息15个基点至0.1%;扩大定期融资机制(TFS),扩大中小企业定期资助计划(TFSME)规模;将英国政府债券和公司债持有规模扩大2000亿英镑,至6450亿英镑。

2020年11月5日

将购买的英国政府债券的目标存量再增加1500亿英镑,以实现中期通胀目标。

1. 中小企业定期融资计划(TFSME)

2020年3月10日,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MPC)支持英格兰银行引入新的中小企业定期融资计划( Term Funding Scheme with additional incentive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FSME),为中小企业提供额外激励。在未来12个月内,TFSME将允许符合资质的银行和房屋建筑互助协会以接近于基准利率的水平获得为期4年、相当于实体经济贷款存量5%的资金,满足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的贷款资金需求,帮助其继续支付雇员工资、房屋租金和供应链账单。3月19日MPC特别会议上,英国央行决定扩大定期融资机制(TFS),扩大中小企业定期资助计划(TFSME)规模。为了加快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速度,英国央行又于 4月6日宣布,TFSME将于4月15日开放申请,比原定计划有所提前。

2. 利率

2020年3月10日,英国央行宣布大幅降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降至0.25%。紧接着,2020年3月19日,MPC特别会议上宣布降息15个基点至0.1%,这是英国央行在本月内第二次紧急降息,旨在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此后,截至2020年12月,英国央行利率维持在0.10%不变,但警告称,经济前景仍“异常不确定”。英国央行还透露,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已听取了有关探索如何有效实施银行负利率的计划的简报,这意味着英国央行目前正在公开考虑如何使用负利率。

3. 资产购买计划

2020年3月19日,英国央行决定将英国政府债券和公司债持有规模扩大2000亿英镑,至6450亿英镑;大多数额外的资产购买将包含英国政府债券。11月5日MPC会议上,英国央行表示有必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MPC同意将购买的英国政府债券的目标存量再增加1500亿英镑,以实现中期通胀目标,这将使政府债券的购买总量达到8750亿英镑。

解读:

降息可能不会是英国央行的首选,但货币市场的预期是最早在2021年2月降息,特别是在贸易谈判失败的情况下。美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称,在这种情况下,基准利率可能会降至-0.5%。目前基准利率为创纪录的-0.1%。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表示,负利率在英国央行的政策工具箱中,但如果在没有先调查负利率是否适合英国的情况下就宣布实施负利率,将犯下大错。贝利表示,虽然疫情反弹令英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加大,但英国央行并不会立即出台负利率政策。而在购债规模方面,贝利认为,目前英国央行有充足的“火力”来支持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如果危机愈演愈烈,英国央行能够购买的政府公债规模终归是有限的。

2020年日本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背景

日本央行的主要经济职能是维持价格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出口对日本来说非常重要,日本央行一直尝试维持价格稳定。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并且长期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在2001年起开始实施多轮的量化宽松政策。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日本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并加大对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的购买,同时还承诺购买无限量的日本国债等。

二. 日本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完全购买或者出售资产、集合抵押品资金供给操作、以信托形式持有权益资产、带有回购协议的资产购买或者出售、出售央行票据和补充性存款便利,前四种类型的工具运用较多,近年来后两种工具运用较少。

1.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加强与美联储合作

2020年3月16日,由于新冠疫情的扩散和其他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日本国内外金融和资本市场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济开始崭露疲态。此外,在某些企业(例如中小企业)融资中,现金流量,金融环境的宽松程度正在下降。鉴于这种情况,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止公司和家庭信心下降,日本央行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货币流动性:(1)使用大量资金进一步购买政府债券和美元;(2)为公司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引入新业务);(3)积极购买ETF/J-REIT。

解读:

法国巴黎银行经济学家Ryutaro Kono表示,日本央行政策重点已经从拯救极端动荡的金融市场,转向解决公司面临的日益恶化的融资条件。(中国金融信息网)。日本央行与美联储加强合作,美联储向日本央行提供大量的美元流动性。央行资产扩张导致负债中的活期存款、其他存款和回购协议下的应付款项明显增加。

2. 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2020年4月27日,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将无限量购债。由于日本国内外新冠疫情恶化,日本经济变得越来越困难。在金融环境中,尽管政府和日本央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公司现金流量的恶化,公司融资的放松程度有所下降。鉴于这种情况,日本银行将尽一切努力确保金融机构和公司资金流动,并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采取了以下措施:(1)增加对CP(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的购买;(2)扩大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殊金融支持业务;(3)积极购买政府债券进一步加强货币流动性。会后,日本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不变,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附近不变。同时,日本央行宣布将无限量购买日本国债,取消之前每年约80万亿日元购债规模的额度限制。

解读:

日本经济学家分析称,日本央行宣布的措施能够提振日本企业财政现状,央行主要目标似乎是提供足够的援助,防止企业破产激增,避免削弱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经过多年大规模实施宽松措施,日本央行已经耗尽了政策火力,不再强调2%的通胀目标,而是将重点放在通过定向措施帮助公司暂时获得信贷资金上。尽管经济受到重创,但金融市场近来并没有太大动荡,减轻了日本央行加码政策力度的压力。高级经济学家Naoya Oshikubo表示,日本需要限制经济活动来抑制新冠疫情,因此日本央行现在无法通过进一步宽松来推高价格。“日本首相菅义伟的主要政策推动力应该是放松管制的财政政策,并把货币政策放在一边。”

三. 货币政策效果

三季度的日本经济较二季度增长了5.3%,好于预计的5%,这令日本经济从二季度-8.3%的严重衰退开始转向复苏,而消费与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加持了日本经济走稳。

从经济整体的恢复情况来观察,日本并没有继续大规模QE的必要,但是日本打着应对新冠疫情与稳定经济的旗号,再次推出超规模QE,实质上这不是经济上的根本需要,而是日元国际套利、平衡汇率、争夺国际货币市场份额与债务危机转嫁的需要。

在大规模购买ETF之后,日央行目前已经超越了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成为了日本股市的最大投资人。

由于长期QE,日本的债券市场规模在次贷危机之后高速扩张,使日本成为全球债券市场扩张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直接融资的大规模扩张,并没有提振日本经济,反而令日本的债务问题高速膨胀,这是一个风险的杠杆化过程,随着日本股市与房地产当前的投机热潮归来,日本的金融市场风险也在快速抬升,这样的日本经济一旦遭受严重的出口打击,金融危机就会一蹴而就。

(以上观点来自于百家号馨月说财经)

世界银行

一、背景

当前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生计和各国经济,摧毁几十年来取得的经济进步、减贫成就和人类发展成果。最近几十年,全球虽然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即使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实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就已面临重重困难,而此次疫情可能又会导致2020年约1亿人陷入极端贫困。而且到2030 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极端贫困人口可能生活在受脆弱性、冲突和暴力(FCV)影响的环境中。

世界银行与各国紧密合作,向最需要援助的地方提供援助。除提供资金外,世界银行还利用跨地区、跨部门的经验和知识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各国解决发展优先事项,并促进思想和实践的交流。世行正通过国际开发协会(IDA)加大对最贫困国家的支持——在2019年12月达成的新一轮IDA三年增资方案中,它获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和820亿美元融资。尽管疫情期间的安全距离要求给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世行对贫困国家和受FCV影响国家的支持仍在继续增加。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期,世行继续致力于提供灵活、创新、快速的解决方案。

世界银行集团预计将在到2021年6月为止的15个月内部署多达1600亿美元资金,支持各国应对新冠疫情。世界银行拥有资金、知识、经验和全球伙伴关系,这些要素的结合使它在帮助各国应对危机、保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走向复苏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内容

1. 应对新冠大流行

2020年初,世界各国受到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打击,卫生系统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大规模的封锁措施,学校停课,企业关闭,工人失业。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

世界银行集团一直处于全球疫情响应的最前沿。3月,执董会批准了一项新的快速通道基金,帮助各国应对紧迫卫生需求并促进经济复苏。4月世界银行就部署了该基金下的第一批项目,加强有关国家的卫生系统、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干预。为了缓和疫情对经济的打击,IFC和MIGA快速行动起来提供融资,帮助企业保持运营以及向员工支付工资。

世行集团预计在到2021年6月为止的15个月内部署高达1600亿美元资金,通过一系列新业务、现有业务重组以及触发巨灾支用期权等措施支持各国应对新冠,同时支持通过可持续的私营部门解决方案推动重组和重建。新冠疫情可能导致2020年约1亿人陷入极端贫困。FCV国家在疫情的健康、社会和经济影响面前尤其脆弱。世界银行对这类国家的支持主要围绕以下方面:投资危机预防项目,保护人力资本,向最弱势和边缘化群体提供支持。由于供应链中断和出口限制威胁粮食供应,最贫困和最脆弱的国家还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世界银行敦促各国确保食品供应链的继续流动和安全运转,并帮助有关国家监测疫情对人们食品购买力的影响。世界银行倡导针对最贫困、最弱势群体建立有力的社会保护计划,在维持他们生计的同时确保他们能够负担和获得基本的食品供应。

世界银行的研究讨论了疫情的广泛影响——包括最新经济形势报告、关于全球汇款下降的报告以及一份关于疫情对教育和儿童未来冲击的政策说明。即使在眼下危机消退很久以后,各国仍需要获得支持以减轻疫情影响,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世界银行的政策建议为各国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包括改善治理和营商环境、应对金融市场动荡、通过教育和健康投资改善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债务透明度促进新投资、扩大穷人的现金安全网、审查能源价格政策以及实施有助于资本和劳动力快速适应疫情后经济结构的改革。

与私营部门合作对应对这场危机至关重要,作为世行集团疫情响应行动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公司(IFC)预计到2021年6月为止将提供470亿美元资金支持。作为初步支持方案,IFC已提供80亿美元帮助企业维持经营、稳定就业。这一救助方案将为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现有客户提供支持,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使其可以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以及向企业提供信贷,增加企业营运资本。

IFC也正在准备第二期响应行动,向现有客户和新客户提供支持,包括通过“全球医疗卫生平台”帮助有关国家获得口罩、呼吸机、检测盒和疫苗等关键医疗物资。IFC将利用20亿美元自有账户资金并通过私营部门伙伴动员20亿美元。它还将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进行重组和资本结构调整。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也启动了一个65 亿美元的快速通道机制,帮助私营部门投资者和贷方应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疫情。该机制采用简化的快速程序签发担保。它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购买紧急医疗设备、防护装备、药品和服务以及拉动经济复苏提供信用增级,另外还包括针对商业银行的去风险解决方案以及对本地银行的贸易融资支持。

IFC和MIGA都通过支持贸易融资,配合着世行集团维护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在重要医疗用品的生产和分销方面,上述机构动员有关国家的政府与供应商联系,帮助这些国家获得这类物资。世界银行还警告各国政府不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因为这可能减少全球供给,导致价格上涨,妨碍发展中国家获得所需物资。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发出呼吁,号召债权国暂停要求IDA 国家偿还双边债务,以确保它们拥有应对疫情挑战所需的流动性并有机会对其融资需求进行评估。4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采纳了这一意见并发布了债务纾减协议,从5月1日起暂停穷国的双边债务偿付。在世行集团和货币基金组织的网上春季会议上,世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对这一历史性成就表示称赞:“债务纾减是可以为贫困国家的人民带来实际利益的效果好、见效快的有力措施。”

2020年6月,执行董事会批准了一份详细说明世界银行的新冠疫情应对方法的文件。这份文件题为“拯救生命,扩大影响,重回正轨”,阐述了世界银行在救助、重组和复苏三个阶段化解危机的行动。第一个阶段是对疫情的即时健康、社会和经济影响做出紧急响应。随着各国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济重启,即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世界银行的工作重点包括:强化卫生系统以应对未来危机;通过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服务来帮助人们恢复生活和生计;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重新站稳脚跟。复苏阶段则要求世界银行帮助各国在被疫情深刻转变的世界里建立更可持续、更包容的秩序。

世界银行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提供支持,同时把精力集中在能取得最大影响的领域并采取有力的响应行动。世行集团各机构将密切合作,继续寻求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解决方案的搭配,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抗击疫情。尽管这场危机规模空前,世界银行对各国的支持方式和力度也前所未有,但世界银行的长期使命并未改变。世界银行仍致力于实现他们的目标——以可持续的方式消除极端贫困,促进共同繁荣。为此,世界银行将集中精力帮助各国有力地从疫情中恢复并变得更加强韧。

国家

金额

内容

尼日利亚

5000万美元

IFC对当地银行贷款以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帮助它们保持运营、维护就业。这是世行集团支持该国实现复苏的努力之一。

蒙古

2700万美元

世行融资为急诊医生、护士和急救员提供培训;购买医疗和检测设备及物资;修缮卫生设施;增强国家应对卫生危机的能力。

吉尔吉斯共和国

1200万美元

世行融资通过提供医疗和检测物资、ICU 设备以及医院疫情准备资金来增强快速反应团队、医院和实验室的能力。

哥伦比亚

3.85亿美元

MIGA 担保支持向因疫情而面临融资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护理。

也门

2700万美元

世行融资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帮助该国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并缓解相关风险。

印度

28亿美元

世行融资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向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并为最贫困、最脆弱群体(特别是妇女和移民工人)提供社会保护。

2. 通过经验和洞识助力各国取得良好发展成果

世界银行在各国的业务成效通过研究工作得到强化。这些知识研究工作为各国面对的紧迫挑战提供了宝贵建议。世界银行的全球实践部门与各国业务人员、合作伙伴和世行集团其他机构合作,在财务、运营、咨询和召集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世界银行汲取跨地区、跨部门的经验和技术知识,推动不同国家之间交流新的想法,就重点发展议题提供独特的全球性、综合性视角。

世界银行通过出版物、深入分析报告和开放式发展数据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世界银行的旗舰报告推动对全球、各地区和国家层面重大挑战的讨论,被各国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伙伴和私营部门广泛引用。世界银行的分析产品对客户及发展伙伴所关心的优先事项做出详细评估。通过公开提供大量数据和见解,世界银行帮助各国监测发展进程并在实施项目时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世界银行正在通过广泛、快速的行动将部门知识用来帮助各国应对新冠大流行。世界银行还利用在以往各种危机(包括自然灾害、传染病和经济冲击等)中向各国提供支持的经验来指导当下的行动。世界银行的支持旨在帮助各国针对疫情带来的多重挑战制定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涵盖医疗服务、教育、社会保护、卫生设施、数字服务和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世界银行力求保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并确保各国在从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恢复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果。

3. 通过资本市场支持各国发展

IBRD和IDA通过全球资本市场为客户国筹集资金。2020财年,世行为应对新冠大流行而扩大了业务规模,因此筹集了超常规水平的资金,管理风险,同时继续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迅速发放贷款和赠款以支持紧急项目,世界银行得以帮助各国应对疫情。世界银行还制定了稳健的业务安排,确保世界银行的资金支付不因疫情干扰而中断,继续帮助各国应对其发展挑战。

(1)动员资本市场和可持续融资以向客户国提供支持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为客户国筹集资金已有70多年历史,自1947年首次发行债券以来已筹集近1万亿美元。2020财年,IBRD利用其AAA评级和良好市场信誉筹集了750亿美元,以支持世行行使使命,并帮助客户管理风险、增强韧性。2020年4月,为了提高世界银行帮助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IBRD在三天内通过可持续发展债券筹集了150亿美元,其中包括80亿美元的五年期债券,这是有史以来超国家机构发行的最大规模债券。

IDA向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提供支持,其中许多国家当前面临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2020财年,IDA发行了50亿美元债券。今年IDA还首次以英镑、欧元和瑞典克朗等其他币种发行债券。IDA也拥有AAA评级,并在继续向新的市场拓展。

(2)通过可持续发展债券和技术援助扩大发展影响

世界银行探索使用新的金融工具来扩展市场,为应对世界上最困难的发展挑战提供融资。世界银行通过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消除极端贫困和减少不平等这两大使命之下的多种优先事项提供资金。这些债券还有助于促进本地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2020年1月,世界银行发行了第一只以卢旺达法郎计价的IBRD债券,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通过该国货币受益于其经济增长的机会。这IBRD债券发行币种当中第七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货币。

可持续发展债券不仅可为投资者带来财务回报,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产生积极影响、传达其可持续投资优先事项、支持全球发展目标的机会。2020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了首份《可持续发展债券影响报告》。报告涵盖了IBRD发行的所有债券,是世界银行在遵守高透明度和披露标准的同时努力吸引市场参与者的重要举措之一。

(3)通过全球资本市场管理灾害风险

世行的灾害风险保险平台通过保险和资本市场交易帮助成员国管理与自然灾害有关(包括流行病)的风险。世界银行2019年11月发行的巨灾债券将为菲律宾提供2.25亿美元的三年地震和热带气旋保险。这是首个由亚洲主权国家发起并在亚洲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巨灾债券,也是世界银行首个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的债券。

自2005年墨西哥巨灾债券项目启动以来,世界银行就一直为其提供支持。2020年3月,世界银行为墨西哥自然灾害基金发行了四期巨灾债券,吸引了全球38个投资者,提供了4.85亿美元的四年地震和飓风保险。这是墨西哥金额最大、期限最长的巨灾债券交易;它使世行为成员国提供的灾害风险交易总额达到近50亿美元。

4.战略性地部署资源

世行集团正在利用资金、全球伙伴关系和召集力来帮助各国应对新冠大流行,缩短经济和社会生活复苏所需时间。IBRD和IFC最近的增资以及IDA第19轮增资使世界银行能够对危机做出有力反应。世界银行已做好在到2021年6月为止的15个月内为各国提供1600亿美元融资的准备。

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应对新冠疫情,2020财年IBRD和IDA通过专门的快速通道基金批准了76项业务,总计38亿美元。这包括世界银行于2020年4月启动了60亿美元全球“卫生战略准备与响应计划”。世界银行向各国提供广泛迅速的支持,满足当前的卫生需求并促进经济复苏。世界银行首次采用了全球性的多阶段规划方法(MPA),从而缩短了向客户国家提供紧急支持的项目准备时间。世界银行还与政府当局合作,使用在紧急情况下有更大灵活性的工具(如项目中的应急响应子项目),在63个国家将现有项目中的25亿美元转向应对新冠危机。那些正在实施包含巨灾延迟支用期权(CAT-DDOs)的发展政策贷款项目的国家,如哥伦比亚、摩洛哥和萨摩亚独立国,迅速地获得了融资,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支持。

世行集团就如何对疫情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影响做出政策响制定了一套高级别办法。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活动低迷,税收下降,同时为了保护穷人和弱势群体、帮助失业人员以及维持教育等政府服务,政府支出上升,因此资金需求大幅增加。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20年年度报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一. 背景

2020年全球增长率预计为–4.9%,比202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低1.9个百分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对2020年上半年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更为严重,预计复苏将比之前预测的更为缓慢。2021年全球增长率预计为5.4%。总体而言,这将使2021年GDP比2020年1月COVID-19疫情之前的预测低6.5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受到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减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减少极度贫困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

二.内容

IMF董事会讨论了基金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对成员国经济的年度健康检查到与全球经济有关的政策问题。董事会主要根据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编写的文件开展工作。在2020财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129次磋商,对外发布了59份政策文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发布了每年两次的全球经济最新发展报告《世界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财政监测》和《对外部门报告》,提供重要的经济预测和政策指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文件和其他出版物的综合清单与开发银行不同,IMF不为特定项目提供贷款。相反,IMF融资的目的是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稳定经济,恢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可以为应对自然灾害或流行病提供资金。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提供预防性融资,以帮助预防和防范未来的危机,并继续加强可用于预防危机的工具。从广义上讲,IMF有两种类型的贷款,一种是按非优惠利率提供的贷款,另一种是以优惠利率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的贷款。

1. 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并监测成员国的经济和金融政策

基金组织的监督工作由两部分组成:“双边监督”,即基金组织对每个成员国的政策进行评估并提供建议;“多边监督”,即基金组织就世界经济或具有某些特征的一组国家开展分析。通过将双边和多边监督相结合,基金组织可以确保对“溢出效应”(即一国政策对其他国家造成何种影响)开展更为全面、一致的分析。此外,基金组织对地区金融安排和货币联盟开展监督工作。

双边监督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第四条磋商”,其名称来自于《基金组织协定》的条款,要求对每个基金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开展检查。多边监督涉及监督全球和地区经济走势以及分析成员国政策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

基金组织还对地区及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监测,分析成员国政策对邻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定期就上述趋势及分析发布报告。《世界经济展望》提供了全球经济及增长前景的详细分析,讨论了全球金融动荡的宏观经济影响、潜在的全球溢出效应等问题,尤其关注了美国、中国、欧元区等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大型经济体的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上述问题。《世界经济展望》提供对全球经济及增长前景的详细分析,讨论全球金融动荡的宏观经济影响、潜在的全球溢出效应等问题,尤其关注了美国、中国、欧元区等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大型经济体的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这类问题。《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对全球资本市场开展评估,研究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的金融失衡及脆弱性问题。《财政监测报告》对中期财政预测进行更新,并评估公共财政的发展变化。基金组织还发布地区经济报告,提供了世界主要地区的详细分析。基金组织与其他集团,包括工业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内的二十国集团密切合作。

2. 向面临实际或潜在国际收支问题的成员国提供贷款

与开发银行不同,基金组织不为特定的项目提供贷款,而是向面临外汇短缺的国家提供资金,以使它们有时间调整经济政策和恢复经济增长,而不必采取破坏本国或其他成员国经济的行动。基金组织的贷款旨在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稳定其经济及恢复可持续经济增长。这一化解危机的职责处于基金组织贷款的核心。

总体而言,基金组织有两类贷款,一是按非优惠利率提供的贷款,二是以优惠条件(低息或无息)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的贷款。目前,优惠贷款都不收取利息。全球金融危机突出表明,需要建立有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以帮助各国应对潜在的不利冲击。因此,近期贷款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添新的危机防范工具,对基金组织传统的危机化解职责形成补充。

普通资金账户是基金组织的主要账户,它是由若干货币和储备资产组成的池子,代表了成员国认缴的份额。普通资金账户是基金组织非优惠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在2019财年,在基金组织非优惠贷款工具下,执董会批准了七项新安排,并且调整了两个现有安排,其中增扩了一项安排(对阿根廷),缩减了一项安排(对墨西哥),全部贷款净额为505亿特别提款权(按2019年4月30日特别提款权对美元汇率,即1美元=0.721626特别提款权,折合700亿美元)。其中,有两项新安排是预防性安排。

基金组织是以基金份额为基础的机构,在落实了第14次份额总检查下的份额增加之后,其份额资金翻了一番。但借入资金在补充份额资金方面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借款安排是一组与40个成员国之间的信贷安排,总额约为1820亿特别提款权,它是继基金份额控制之后的第二道防线。2016年2月25日,鉴于第14次份额总检查在2016年1月26日生效,基金组织执董会提前终止了“新借款安排”下的激活期(最初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当前的新借款安排已于2016年11月更新,并在五年的时间内(2017年11月17日至2022年11月16日)有效。

2019财年,基金组织通过减贫与增长信托(PRGT)支持的规划向低收入发展中成员国承诺贷款2.351亿特别提款权(3.2572亿美元)。

2017年设立的政策协调工具旨在帮助各国从官方和私人捐助者及债权人处获得资金,并展现对改革议程的承诺。政策协调工具使基金组织能够与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开展监测,也让执董会能够对这些政策予以支持。其主要设计特点借鉴了基金组织的各项融资安排和政策支持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差别。这包括不设定资格要求(对全部成员国开放)、更灵活的检查时间表和以检查为基础的贷款条件监测方法等。

对于那些不想或不需要基金组织贷款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而言,政策支持工具是一种灵活的工具,可在无借款安排的情况下获得基金组织的建议和支持。这种工具是对基金组织减贫与增长信托下贷款工具的有益补充。政策支持工具帮助各国设计有效的经济规划,向捐助方、多边开发银行和市场发出明确信号,表明基金组织认可该成员国的政策实力。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

版权所有©2023 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邮编:430072 Copyright©2023 fdprc.whu.edu.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武汉 武汉珞珈山鄂ICP备10011872号

一图看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_部门政务_中国政府网

一图看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_部门政务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一图看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022-09-09 18:18

来源:

人民银行网站

视频下载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李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支持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3.2万亿元——货币政策力促经济逐渐回暖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一图看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图看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登录

注册

×

×

×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08-18 07:19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内容摘要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物价总体保持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稳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增强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6月、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合计下行20个和25个基点,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继续落实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持续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作用。在用好现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多项阶段性工具,延期房地产“金融16条”有关政策适用期限,并推动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落地生效。四是兼顾内外均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五是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构建分级分段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工作框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3%、11.3%和9.0%。信贷结构持续优化,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1%和40.3%。贷款利率明显下行,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95%、4.11%,较去年同期分别低0.21个、0.5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5月贬破7元,7月份又升值1.3%,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已恢复常态化运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也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累积效应继续显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积蓄,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效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实施好存续工具,对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域延续实施期限,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施策、稳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稳步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pdf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物价总体保持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 知乎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价值投资看人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组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的,并同市场运行变量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与调控目标的综合性,决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中总表现为互相联系、取长补短的政策所组成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是什么?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国际资金流动方式是怎样的?  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动。根据资本使用或交易期限的不同,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1年以上的资本跨国流动,包括国外借贷和国际直接投资。  (2)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1年或1年以下的资本跨境流动。短期资本流动的形成较复杂,存单、国库券、商业票据及其他短期金融资产的交易,投机性的股票交易等都可以形成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可分为贸易性资本流动、套利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以及投机性资本流动等。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有哪些?  全球金融体系主要是指金融体系在国际间的存在和金融资本流动的形式的总括,其主要参与者包括: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2)工商企业  工商企业既可能是筹资者,也可能是资金供应者。  (3)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主要有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  (4)个人  个人主要是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发布于 2020-04-20 10:39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赞同 23​​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11-27 22:02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内容摘要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4%,较二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9月降准0.25个百分点,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8月再次下降,分别为10个和15个基点。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降低企业贷款利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调整优化住房信贷政策,降低房贷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三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抗灾减灾,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四是兼顾内外均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适时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外汇自律机制作用,强化预期引导,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加强对风险的及时处置和硬约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35万亿元,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3%和9.0%;1-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1%和38.2%。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82%、4.02%,较去年同期分别低0.18个、0.32个百分点;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利率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中有升,9月末较6月末升值2.9%,市场预期趋稳。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国内经济稳定回升基础不稳固等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不断彰显,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资稳外贸,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保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有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维护好存贷款市场秩序,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落实好调增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好存续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落实好房地产“金融16条”,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立足长远、发轫当前,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pdf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沙鹏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积极因素不断积累。